期刊简介

               本刊办刊宗旨为:发展性科学、普及性教育、提倡性文明、促进性健康。以性医学为基础,以性教育为重点,促进我国性科学领域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主要读者对象为医务工作者、高等院校人文社会学科教师学生、各科研单位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关注性科学发展,渴望了解性健康知识的人士。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性学会

出版部门: 《中国性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199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4982/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34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性科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性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性学会
  • 国际刊号:1672-1993
  • 国内刊号:11-4982/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中国性科学杂志2004年第5期文章
  • 非淋菌性尿道炎引起性功能障碍102例情况分析

    随着性传播疾病的不断蔓延和流行,非淋菌性尿道炎《以下简称非淋》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在欧美国家此病的发病率位居性病的发病率之首[1].在我国目前也是常见性病之一,由于非淋的症状较轻,患者的痛苦较少,容易被忽视而延误病情,从而引起并发症和后遗症,甚至出现性病恐怖症[2],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作者:史广伟;赵亚平 刊期: 2004- 05

  • 妊娠期妇女性观念研究

    目的:了解妊娠期性观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338名产妇于产后2~4天由专人指导下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孕妇及家庭的一般资料、对妊娠期性行为的主观观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妊娠期性观念与孕妇的文化程度高、孕前性满意度高以及知道妊娠期可以有性行为正相关,而与合并心脏病以及曾受过孕期应禁止性交建议负相关.结论:妊娠期性观念受到孕妇教育程度、孕前性状况及性知识的影响;妊娠期性行为指导应遵循循......

    作者:张渺;廖秦平;王凤霞 刊期: 2004- 05

  • 性行为的跨文化比较

    目的:在所有的社会科学各学科中,人类学对性行为研究有着长久的兴趣.文化在塑造人类性行为方面起关键作用,所在对世界不同民族的性行为进行跨文化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宫哲兵 刊期: 2004- 05

  • 论我国新型生育文化存在的形态

    开展性科学研究不能不研究我国新型生育文化存在的形态.在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中它的理论形态是灵魂,观念形态是核心.道德形态、法制形态构成约束机制;行为形态、习俗形态构成建设机制;文学艺术形态、知识形态构成保障机制;外化物化形态、技术形态构成服务机制.......

    作者:杜洪波;刘宁 刊期: 2004- 05

  • 略谈婚姻关系的社会心理层面

    近几年来,围绕《婚姻法》的修改与实施,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争论的某些焦点已超越了法律的范畴,径直涉及婚姻的本质和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度何去何从这样的深层问题.婚姻关系毕竟是男女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婚姻法》毕竟是整个社会对婚姻关系进行维护、监督、调节和舆论干预的重要依据,因此,任何一个社会的婚姻法都必须反映该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要求和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规范,否则就会失去公正.从这个意义上说,社......

    作者:陈一筠 刊期: 2004- 05

  • 性文化与性用品

    对性的认识人在社会中有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而三种需要都离不开性,这就是说吃、喝、性是人的本能需要,婚、孕、育是享受的需要,提高文化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李耀瑄;史成礼 刊期: 2004- 05

  • 中国古代性学产生和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性学,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古代研究性的专门学科,具有养生、优生和治疗疾病等三项重要的作用,它又称为房中术.从古代性学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现代性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古代性学中所包含的科学内容,对于现代性科学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史料参考价值.......

    作者:王传航 刊期: 2004- 05

  • 男性特发性不育症与RBM基因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与RBM基因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对30例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其中无精子症22例,严重少精子症8例)的外周血细胞进行RBM基因的检测.结果:30例中发现6例有RBM基因微缺失(无精子症4例,严重少精于症2例).30例已有生育的正常男性均无RBM基因微缺失.结论:RBM是无精子因子的重要候选成分,RBM基因微缺失有可能是引起无精子和严重少精子并造成男性不育的重......

    作者:冀荣俊;刘刚 刊期: 2004- 05

  • 现在中国的一夫一妻制

    根据现在中国有关破坏一夫一妻制的情况,提出了六个问题、四个原因、三个立法治理意见.......

    作者:丁玫;佟伟 刊期: 2004- 05

  • 期待科学的春天

    作为参与《朋友》项目工作的同性爱者,我们深深感受到艾滋在我国同性爱人群流行趋势的严重性.近200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由于科技文化的落后,备受欺凌.作为每一位中华儿女,都牢记一个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作者:智同 刊期: 2004- 05